当前位置:博学君>心理教育>心理资讯>

心理危机干预应走向制度化

心理资讯 阅读(2.23W)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不自觉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有些职业群体中,心理困扰长期积累、加剧,更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患,因此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十分必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关于心理危机干预应走向制度化的相关内容吧!

心理危机干预应走向制度化

  心理危机干预应走向制度化

针对城管执法队伍普遍存在的职业困扰,日前,南京市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正式成立。心理学、社会学等专家组成的团队,将通过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危机干预救援等,为全市城管执法人员心理健康注入正能量。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不自觉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有些职业群体中,心理困扰长期积累、加剧,更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患,因此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十分必要。近年来,很多城市、行业已像南京城管一样,针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从无到有建立起干预机制;但如何制度化、常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香港影视剧中,以下场景经常出现:一次行动后,当事警察被勒令接受心理辅导,然后必须休假若干天。这一幕体现的就是心理干预的制度化,所谓“制度化”,不仅包括咨询评估、应急干预等服务支持,更重要的是与职业本身的工作流程、管理体系结合,对当事人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有建议权甚至否决权。这种制度看似不近人情,却是为当事人和公众负责。现实中,忽视心理问题、讳疾忌医者大有人在,因此心理干预机制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不能只是锦上添花。

制度化意味着主动作为,及时干预。例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提高目标人群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减压能力。又如,在警察或城管遭遇严重冲突、医生发生医患纠纷、老师遇到家校矛盾后,必须接受心理辅导。人的负面情绪、心理问题是慢慢累积的,也许一次过激事件影响不大,但稻草一根根压上,终有一天会压垮骆驼,只有及时疏导,让身心得到调节,让压力得以释放,当事人才能以良好的状态重返工作岗位。

制度化也意味着常态化和专业化。除了依靠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外,一些更容易遭遇心理困扰的行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心理干预队伍,培养自己的心理辅导服务人员。同时,将心理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培训、考核指标,贯彻整个职业生涯。目前,我国各行业的心理干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以立法或行业条例来保障相关机制的建立及刚性执行,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阅读:

  如何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第一阶段:创伤的当时

危机事件刚刚发生,受害者的大脑反应处于原始水平,此时的干预措施是提供具体服务

比如:

给受害者吃的、喝的,提供住处,帮助他尽快熟悉周围环境。

给受害者提供电话让他联系家人或亲属,帮助受害者找到遗失的财物。

给受害者机会谈自己的经历(稍后),不要催促。

此时不要做

故意缩小事件的影响。

责备受到创伤的人。

愚蠢的玩笑(原始状态的大脑不懂玩笑)。

满足好奇心,如:问多少人受伤或死亡等等。

应该做

少说多做,简单的语言,如:“我在这里可以帮你”。

保护受害者,给受害者安全。

承认事件的影响。

激活受害者支持系统。

如果可以,以肢体接触受害者(需要观察受害者反应)。

第二阶段:1~2天后

组织一个团体(8~10个受害者)建立一个共同叙事的安静环境,准备充足的.时间,谈出事情发生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受,帮助受害者从异常的记忆(破碎、混乱、无序、片断记忆)转化为正常记忆,每个受害者所描述的内容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鼓励受害者相互帮助,把整个事件整合起来,促进小组内的凝聚和支持。

缘于重大事故时人心理自我保护机制,这时有的受害者还意识不到痛苦,没有情绪反应。有的受害者会非常多的行为,显得忙乱;有的会异常健谈。

在每个受害者讲完故事后,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尽可能的具体,帮助受害者处理自责和内疚,解释行为。

干预方法

对于回避、否认的受害者应该激活他去讨论这个问题。

尽量回到旧的熟悉的环境中,任何有助于恢复生活安全感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让受害者感到公平(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