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学君>心理教育>心理资讯>

中国式的好人

心理资讯 阅读(1.13W)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中国式的好人,那么中国式的好人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呢?

中国式的好人

一、中国式好人有什么特点?

中国式好人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感觉麻木;有可能很理性,但一般都不太感性;他们的好,像绵羊,缺乏力量;他们没有欲求,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对自己的“好”很在意,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我是一个好人”的感觉;他们在乎的是好坏对错,不在乎爱恨情仇;他们被人敬,不被人爱,他们是悲哀的存在……他们也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沉默大多数。

二、心理学如何定义“中国式好人”?

心理学并未专门研究过“中国式好人”,有一本书《爱是一种选择》集中写了这种人,书中将其称之为“拖累症患者”。

拖累症: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之所以给“中国式好人”加引号,是因为这种好并非真正的好。

所谓真正的好,即你存在,我也存在。

“中国式好人”中的“好”是讨好的意思,即你存在,我不存在。为了讨好别人,宁做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

三、“中国式好人”与他人的关系特点是什么?

“中国式好人”最爱付出,口头上会说不需要回报,并且很多人也做到了不需要别人的回报。

不过,他们的付出没有热情和温度,缺乏感染力。他们的心是关闭的,容易导致,他们的世界也是关闭的。

他们的好,很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却在家庭中容易遭受挫折。

他们对孩子好,帮孩子包办一切,对孩子的任何需求和任何挫折都非常敏感,试着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但孩子却很容易对他们不买账。

他们最失败的地方是伴侣关系。“中国式好人”藏着一个逻辑: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爱我。可实际上,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最容易给对方增加一种无法偿还的愧疚感,愧疚感会使得彼此疏远。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而不是“中国式好人”的那种好。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达到,付出没有功效。

对别人好可以赢得认可和尊重,但如果想要赢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四、“中国式好人”与自己的关系

中国式好人会严重委屈自己,他们对别人越好,对自己就越委屈。

他们有一个最重要的逻辑:真实的、有欲望的、有需求的'自己,是坏的、卑劣的;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好人,才能被人爱。

五、“中国式好人”的最高境界——道德僵尸

所谓道德僵尸,就是说生命的一切动力,都集中在追求“我是个好人”上,而几乎灭掉了一切正常人类情感。

案例1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案例2

中央电视台曾大肆报道过一个道德模范,她是乡下的医生,总将村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但她又是一个单亲妈妈,孩子很小,需要照顾。怎么取舍呢?她的做法是,常常将孩子绑在椅子上,然后去救治别人。最后,孩子生病了,她仍投入地救治别人,结果孩子病死了。

案例3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一位来访者,她的妈妈可以达到道德僵尸的标准。妈妈在家族和邻居中备受推崇,因为太能付出和牺牲了。

如果家人和外人起冲突,她总会习惯性地对家人说:“都是因为你不好!”任何时候,只要一出问题,妈妈就责怪家人。后来女儿离婚了,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非议她。妈妈责怪女儿:“都是因为你不好!你不离婚,谁会这样看你?”后来女儿在相亲的时候险些被强奸,妈妈知道后没有保护女儿,反倒责怪女儿:“都是因为你不好!你还不愿意?你知道别人怎么议论我们吗?你又矮又丑,还挑什么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