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学君>工作职场>学历学位>

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设儿科专业 “5+3”本硕连读学制

学历学位 阅读(7.94K)

为加速儿科医生培养,首都医科大学将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改为儿科学专业,以独立专业代码招生,实行“5+3”本硕连读学制。

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设儿科专业 “5+3”本硕连读学制

截至2015年底,本市共有儿科医生2264名,大约每千名儿童拥有1名儿科医生。而且北京还承接全国各地的患儿就诊,儿科压力巨大。

儿科医生紧缺与培养规模缩小有很大关系。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儿科医学专业被认为“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列入调整范围。从1999年起,大多数医学院校停招儿科本科生。

2016年,教育部重启儿科本科招生,并扩大儿科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要求38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增加研究生儿科专业招生数量,力争到2020年在校生达到1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16年高招时新增中医学(儿科方向),一共设30个招生计划,首批全部招满。该校副校长谷晓红表示,这个专业今年继续招生,招生规模近期确定。

此前,首都医科大学在临床医学下设儿科方向,2014年至2016年每年招收40人。今年,该校将该方向设立为儿科学专业,以独立代码招生,预计4月底5月初公布招生计划,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以报考。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

临床医学于2008年获批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省部级临床医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本学科具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31个二级或三级临床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临床教授524名,副教授934名;博士生导师361名,硕士生导师742名。每年招收110~160名博士生,400~420名硕士生。承担临床医学的五年制、七年制和各级各类临床学科的专科医师培训与教学任务。

按照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以神经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儿科学、呼吸系病学、心脏病学、消化系病学、医学影像学9个国家重点及重点培育学科为主的学科建设第一方阵;以传染病学、妇产科学、老年医学、精神病学、急诊医学、麻醉医学、康复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胸心血管外科学、普通外科学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学科建设第二方阵;以皮肤病与性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血液病学、肾脏病学、风湿免疫病学等为学科建设第三方阵。

本学科紧密结合首都医学发展特点和国家医学发展需求,着眼于重大疾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加强对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研究,加强对急危重症的研究,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毒、传染病等)的研究。所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神经外科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眼科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耳鼻咽喉学科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4)儿科学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5)呼吸系统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6)心血管系统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7)神经病学重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8)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9)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0)重大传染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1)妇产科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2)老年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3)康复科学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4)胸心外科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5)普外科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6)急救医学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7)麻醉学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8)临床检验诊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精神病学常见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其他临床二级、三级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的相关研究。

本学科拥有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北京市热带医学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北京脑老化研究中心等11个北京市级临床医学研究所。自2008年以来,本学科获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通过“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先后引进海外归国人才44人,拥有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7人,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0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5人、创新人才及“长城学者”建设计划18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2个。

本学科在北京市级研究所(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强大科研团队的强力支撑下,自获批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以来,承担包括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基金项目24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68项,获资助总金额达16.4亿元。获各类成果奖27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0项,省部级奖励1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6项。在中华系列与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1148篇,发表SCI收录论文3048篇,出版专著785部。特别是新型甲型流感临床特征的研究、耐药结核病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三聚氰胺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肾脏病理特征的研究、儿童肺泡微石症的影像学特征等4篇文章均发表于国际医学界最为权威的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标志着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的研究工作正在迈向国际先进行列,已逐步取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本学科点是全国最大的附属医院集群之一,学科涵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的各个专业和方向。首都医科大学35个专科院系共拥有病床10592张,年门急诊量达1500万以上,约占首都地区门急诊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床位数占在京地区三级甲等医院的四分之一,年收治患者达30万人以上,手术量超过15万台,承担首都地区1/5以上的人群的就医和医疗服务职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首都和全国的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本学科依托9个国家重点及重点培育学科,举办各种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专业培训班,在同行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扩大了学术影响。2008年以来,本学科共举办国内各种大型会议320次,国际各种大型会议95次。其中一些形成临床医学品牌会议,如长城国际心血管会议已成为继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欧洲心脏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后在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议,是代表心血管专业最高水平的国际品牌会议之一。参会人数达2万余人次,外宾5000余人次,已成为我国举办的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齐全、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心血管综合会议。此外,二级学科领域轮流主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如眼科学、耳鼻咽喉及头颈外科学、神经科学博士生论坛,已成为国内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交流项目。本学科还进行了各个层次的临床医学继续教育和交流。接收来自全国三级医院以上访问学者、进修医生共约8000人,其他来源2500人。派出国外访问200多人次,为良好的临床医学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本学科建设将继续坚持“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保障基础、加强应用”的方针,坚持“争取资源、系统建设、分类实施、开拓创新和共同发展”的原则,遵循学科学术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学科分化、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根据已有的基础、发展潜力和条件,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扶植新兴学科,提升优势和特色学科。“十二五”建设期间,本学科将进一步加强研究,包括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实现将临床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研究优势的目标,增强临床研究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传染病等)应对和急危重症的研究,加强行业规范研究。进一步强化科研条件建设,完善临床病例库和样本库建设,实现资源优势转化。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临床医学团队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培养,充分体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重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着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等。与时俱进,发挥“承担起发展我国临床医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部署,以达到整体增强临床医学学科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突出本学科点在配合医疗体制改革、保障首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身心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