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学君>实用写作>著名日记>

走基层民情日记两篇

著名日记 阅读(1.83W)

 2011年3月23日,阴

走基层民情日记两篇

一大早,我们过完早就匆匆的先赶到瓦屋基村。瓦屋基村离巴东县城34公里,村委会就在东溪线边上(原老209国道)。接洽我们的是30多岁的女村支部书记谭学美和村委会班子成员。

我把我们这次开展“三万”活动的想法和具体事宜与村委会进行了沟通,并对村里的基本情况也做了大致的了解。村委会对我们这次到瓦屋基村开展“三万”活动以及具体工作要求很支持,对村干部和村小组协助我们工作也做了具体安排。紧接着我把我们来的人员分成两个小组,我带一个组主要走访2组,工会主席罗龙山带一个组主要走访7组。

2组的组长叫谭联州,65岁,身体很硬朗,家境也比较富裕。家中5口人,老两口,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儿子在溪丘湾打工,他本人有个撬猪和杀猪的手艺,而且生意很好。共有水田1.9亩,旱田1.1亩,耙子(山林地)4亩,喂2头猪,耕牛1头,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老谭很健谈,他想凭他的技术和手艺,在村里办一个较大的屠宰场,一可以发家致富,二来可以带动2组的村民。我觉得老他的想法很好。问他为什么没有去实现呢。老谭讲一是还没有给村委会讲,二是需要很多钱,至少要50万元。我说可以贷款呀。老谭说怕万一搞亏了不划算。我对老谭说,你先好好的找几个人谋划一下,有梦想总是好的,定下来就甩开膀子干,相信你老谭一定会成功的。

公路边上的村民都不在家,顺眼一望,一片茶园地里有许多村民在采茶。老谭说他们都在茶园里,喊他们上来吧。我说我们到茶园里和村民们谈。我们顺着通组公路和茶园的田坎来到了茶园。一进入茶园就闻到了一股清香,虽然天气还有些寒意,但看到村民们边采茶边说笑,我们觉得有股暖流在周身流淌。老谭给大家介绍,州公路局的领导和州公路局“三万”工作组的同志找你们了解一些情况。这时一位村民讲“这年头能看到大领导到田里找老百姓了解情况真还是个新鲜事”。听到这话我心里一愣。当我们一个一个的了解相关情况,问的是那样仔细,那样认真,特别是把《强农惠农政策汇编》送到每个村民手中时,村民们很感动,有的甚至放下采茶,认真学起了文件。

这时天下起了毛毛细雨,老谭说回去吧下雨了。我说村民们的热情很高,争取上午搞完。我边向村民了解民情,边和村民聊起了家常,甚至还开开玩笑,距离越拉越近,尽管毛毛细雨随着寒风吹到脸上有些冷,记录的手也有些僵硬,但心里热乎乎的。几个小时过去了,茶园里笑声不断,村民们向我们反映了很多问题,如吃水难、要求修建通组公路,还有扩大种茶面积,乡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问题等等。

在老谈家吃罢午饭后,我们又接着走访。一天下来,还真感觉有点累。晚上躺在床上,我被茶园里村民们那热情、淳朴的民风所感动,对“这年头能看到大领导到田里找老百姓了解情况真还是个新鲜事”这句话所迷惑。看来干部深入基层察民情、访民苦、解民难少了,作风该变一变了。

 2011年3月24日,阴

昨天听老谭说,老村支书病了,我心里就想去看看。今天和老谭说先到老村支书家里去看看。老村支书的家就挨着公路边,有三层楼房。看上去家境还不错。老村支书叫谭联金,61岁,党员,夫妻2人,儿子儿媳孙儿和女儿共六口。儿子在外打工,见父亲生病回家照顾。家里水田2.1亩,旱地1.8亩,山林地8亩,喂猪3头。老村支书看上去精神还不错。他听说我们是来开展“三万”活动访民情的,对我们非常热情。坐下来后,老村支书的话匝子就打开了:“好哇,三万活动好,现在有些干部作风是该好好治一治了。有些乡长和书记不认识村民情有可原,但村民不认识乡长和书记就不可思议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个水的问题至今解决不了,不仅村民和牲畜吃水困难,农田灌溉几乎没有水,这是关系到民生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村民的民主意见要认真落实,村委会要搞好指导,要研究村里的经济发展,我们瓦屋基村靠着公路还在讨饭吃,没有主导产业。村民要想致富,光靠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要发展支柱产业,我看我们瓦屋基大面积种植茶叶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现在党的惠农政策也很好,困难是有的,要想办法。我现在也退了,身体也不行了,希望村里和乡里早点研究,抓住机遇”。呵呵,真不愧是老村支书,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老村支书谈的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我和老村支书那真是无话不谈。当我们要离开时,老村支书握着我的手说“下次还来吗?”,我说“还来,再找您好好聊聊”。

一路上我在不停地回味着老村支书的话,水的问题、民生的问题、村民的民主问题、村里的产业问题……。不知不觉的来到村里五保户石金山家里。这是间外墙没有粉刷的石混平房。石金山老人今年66岁,先前参加了养老保险,现在每月可拿50元的养老金,加上村里的补助,每年有1800元的收入,还有出租土地的300斤包谷,村里补助的100斤大米。老人的身体不怎么好,生活勉强能自理。我问“老石啊,现在日子过得怎样?”“还可以,政府和村里都照顾我,每月还有养老金和村里给的粮食,感谢政府。”我问老人还有什么想法和要求,老石说“没得什么,村里对我很好,很照顾我。”老谭告诉我,向石金山这样的困难户基本上都享受了低保,村里照顾得也好。

在老谭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个叫田恒金的`家里。从屋里走出一个4岁多的一个小男孩,圆圆的脸,脸颊红彤彤的,嘴里喊着“奶奶,来人哒”。屋里走出一个看有70多岁老奶奶。“哟,谭组长来哒,还来哒这么多的客人,快到屋里坐”。这是一间风蚀比较严重的土墙屋,屋内有的地方还有筷子粗的裂口。屋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台21吋电视机摆在一个四方桌上,电视机还是黑白的。老人说“没得水,你们喝点啤酒吧,这还是去年儿子在城里买的”。拿起啤酒就要开,我忙说“您莫客气,我们不渴”。“那你们就吃点瓜子”。从桌上抓起一把炒得有些糊的南瓜籽放到我们手里。老人的好客感动了我们。

老谭介绍,老奶奶叫胡应芝,今年74岁,一个儿子,已结婚,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巴一中读高中,两口子在北京打工,儿子去年腿被砸了,动了手术,稍好一点又到北京去了。留下孙儿和孙女跟奶奶一起生活。家里有2亩水田,4亩旱田和1亩茶园,茶园租给别人,一年700元。我问老奶奶“您下不下地干活儿?”老奶奶说“不干活儿我们三个吃啥”。“那您儿子媳妇不管呀?”“哪里管得过来哟,他们自己都管不过来。”看着夕阳下风烛残年的老奶奶和那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我心里一阵酸楚。我在心里说,下次办实事发慰问金时,可不能把老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