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学君>学习教育>毕业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毕业论文 阅读(2.28W)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要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怎样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当今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因心理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定、评价体系建立、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网络文化传播的无界限性,大学生接触到的外在世界远超出了上世纪的青年一代,由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办公厅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湘教工委通〔2009〕5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针对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展开思考。

一、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课程预期的收获,为这门课程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要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发展的人,所以在设置同质性目标的同时也要设置差异性的目标,拟定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1.将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相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当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时,学校教育也应随之变化,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拥有该有的心理承受力、独立力、竞争力、创造力、合作性、幸福感等品质。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除了结合大学生的青春特点之余,还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有效的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针对大学四年所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授课,引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2.将预防辅导性目标和发展性、完善性目标相结合。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处于断乳期,成熟度不够,在面临一些人际交往、恋爱、学业等问题时很容易出现困惑,因此要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通或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找出自己心理症结,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一级目标即预防辅导性目标,也是针对部分有心理困惑、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补救性教学目标。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和潜能。

大学教育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目标的达成。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二级目标即发展性目标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程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级目标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密切关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促进学生心理和心智的健全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理,促进自己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

3.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和技能,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行为习惯的体验训练,做到知识、情意、能力相统一。

二、课程内容安排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表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现实需求,从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全、心智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学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获得心理健康理论相关知识,更希望课程能增加一些体验训练内容,以提高实际技能。1.传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是指大学期间所发生的心理问题涉及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包括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对于成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了解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种类、表现、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等内容,以便能及时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异常情况,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要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塑造,将主观幸福感的生成、积极人格的实现、积极社会关系的建立等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融入其中。2.模块化技能内容,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模块化技能内容即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需要,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课程模块,这些模块既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学时、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