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学君>心理教育>心理疾病>

心理压力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心理疾病 阅读(1.14W)

心理压力是如何导致疾病的呢?至于某些具有心理压力相关疾病遗传倾向的患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一起来学习吧。

心理压力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由于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引发的心理压力,作用到了不同性格的人身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应对的方式,最终通过大脑调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这种病理生理反应如果作用到了生理或心理存在一定薄弱环节的个体身上,就会引发生理或心理的疾病。为什么同样的心理压力,有人患病,有人不患病,以及患不同的病,就与每个人存在的薄弱程度与部位不同有关,这就是目前医学科学对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解释。

  附:面对疾病背后的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总的来说,作为现代人,我们要知道,现阶段人类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往往常见的疾病背后,心理压力都在其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到内分泌科就诊的患者中有75.4%的患者存在心理压力,到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有60.3%的存在心理压力,呼吸内科的有55.6%,普通内科的有30.8%,皮肤科的至少也有26.6%的患者存在心理压力。

既然很难有人能在心理压力的问题上独善其身,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及其带来的疾病呢?治疗疾病背后的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心身同治。作为医务人员,在采集病史的时候,应该对疑有心理压力的病例,特别注意收集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个体心理发展情况、个性或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或社会支持资源、个体的认知评价模式等资料,分析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体格检查时与临床各科体检相同,但要注意体检时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有时可以观察患者对待体检和治疗的特殊反应方式,恰当判断患者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特点,例如是否过分敏感、拘谨等,以及不遵守医嘱或激烈的情绪反应;注意进行心理行为检查,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或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还可以采用适当手段评估心理应激、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最后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判断疾病是否与心理压力有关,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做出恰当评估。

疾病治疗的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例如因某一事件引起焦虑继而使紧张性头痛发作的患者,通过心理支持、认知治疗、松弛训练或催眠疗法等,使其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发生改变,减轻焦虑反应,进而在药物的共同作用下,缓解这一次疾病的发作。

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患者,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学因素;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患者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

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对于急性发病并且躯体症状严重的患者,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过程的患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健全其人格;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用心理行为技术予以指导矫正;对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要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或消除心理刺激;对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至于某些具有心理压力相关疾病遗传倾向的患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