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学君>演讲稿>说课稿范文>

实用的小学说课稿集锦9篇

说课稿范文 阅读(1.09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小学说课稿集锦9篇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写人要凸显个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表达交流。这个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表达交流单元。本单元写人。写人的什么呢?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性。新课标要求“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这个单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学习写作中选材应运用典型事例。

②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凸显个性.

3、课堂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课堂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有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课的课堂教学重难点为:

1、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2、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努力形成课堂教学个性。”因此,我确立本课的课堂教学方法如下:

1. 通过师生互动引出话题。

2. 朗读精彩语段,抓住关键词句,体悟选材要精当。

3. 比较研究法:通过《我的班主任“代三多”》和《为什么我总是想你》两篇习作的赏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作文指导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在讨论中能尊重、理解他人,有自己的主见,并能条理清楚地加以陈述。”所以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学生应学习在写作中如何选材、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凸显人物个性。

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我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学生的配合下完成了情景导入,让学生表演了班级三个比较有特点的人,让大家来猜。当听着他们熟悉同学和老师的名字时,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映照出心底的喜悦,也感染着我!接下来我主要指导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选材问题 取其精华,二是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细微之处见精神。最后,进行了习作点评《我的班主任“代三多”》《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我在听取了大家的评议后,把他们的意见综合,归结出了本次作文的优劣之处。学生对照同学的佳作,受到范文的启发,都能找出自身文章的不足!兴奋遗憾溢于言表!最后,布置作业,请以一年八班的兄弟姐妹任意一人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五、说板书

写 人 要 凸 显 个 性

方法 个性突出

选材 事例典型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我的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希望各位多批评指正,再一次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 我想,如果把语文比作一棵树,那么,写作就是在为这棵大树注入生长的营养!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次心灵之旅,那么,作文讲评就是给心灵安放了一个归宿!让心儿在这里小憩,然后又从这里 起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份希冀,给学生一个梦想,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自由快乐地飞翔!

小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但“单位1”、和“分数单位”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而它们又在学习分数的知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理解分数的意义上。而教学难点则应放在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单位1的概念。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抽象与直观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我的设想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本课具体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首先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分数的一些知识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课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5/7 3/8”为例,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 ,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我的设想是通过小结,既能对整个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结,又能让学生产生后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我是这样小结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说课稿 篇3

尊敬得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得题目是《学会赞美》,将从主题选定、活动目标、方案设计和活动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选定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最大得愿望。小学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我意识,十分关心同学对自己得评价,更希望得到同学得赞赏。依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我确定设计了《学会赞美》一课。

二、活动目标

基于该阶段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心理特点和本节课得内容,我将本次活动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别人。

2、学会恰当地赞美他人,真诚地赞美他人。

3、体会到赞美他人与被人赞美都是幸福、快乐得 。

三、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我根据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标得要求以及本节课得具体特点,注重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得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得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得主体性原则。

四、活动过程:

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对于活动得参与性、情感性得要求更高。在设计活动时,我充分考虑学生得年龄及心理特点,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感受赞美

2、小品引路,学会赞美

3、参与体验,分享赞美

4、总结延伸,升华赞美

下面,我具体说说是怎样准备这一课得。

首先是课前活动

上课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得氛围,我有意识得对学生进行赞美,例如:“孩子们真精神!”“你今天穿得衣服真漂亮。”“你得声音真好听!”??提高学生得课堂情绪,自然得引出“学会赞美”这一话题。

一、激发兴趣,感受赞美

兴趣是最好得老师。所以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激发兴趣,感受赞美。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动画,听《称赞》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得是:在小獾有点泄气得时候,小刺猬称赞了他,使他有了自信;而小獾称赞小刺猬得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得疲劳。听完故事后请孩子们说说:“你喜欢这两个小动物吗?为什么?”孩子们触景生情,畅所欲言。

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初步感受到赞美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也能使交往得双方彼此喜欢。

二、小品引路,学会赞美

赞美是一门学问,也有一定得技巧。那么如何去赞美别人呢?第二个环节小品引路,学会赞美我是这样设计得:播放录像短片《谁最会夸》,看后让孩子讨论交流:你认为谁最会夸?为什么?以小品为载体,让学生认识到赞美别人最重要得是真诚得发自内心得赞美。接下来播放两个生活情景,引导孩子发现其中人物得闪光点进行赞美,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学会了赞美。

三、参与体验,分享赞美

有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过:“赞美是儿童精神世界得阳光!”。所以我设计得第三个环节是参与体验,分享赞美。通过一个活动“我来点亮那颗星”来调动孩子得积极性,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会到赞美他人与被人赞美得幸福和快乐 。活动是这样得:在一个盒子里放着一些纸条,每张纸条上写着一位同学得名字,我先从中抽出一张纸条,然后请全班同学帮忙找一找被抽到同学得优点,(此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得发现别人得优点,不光学习,还有劳动、纪律、卫生、文明礼貌等),最后请被赞美得同学谈谈受到赞美后得心理感受。此时,老师点亮一颗星。接下来请一个孩子抽出一张纸条,大家一起来找找被抽到同学得优点,点亮第二颗星。最后是小组间同学互相赞美。教师相机点亮所有星星。

这样,参与得人员由点到面,发挥了学生得主体作用,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赞美得愉悦,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得闪光点,从而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别人。

四、总结延伸,升华赞美

为了让学生得心灵再次受到强烈得震撼,充分感受赞美得魅力。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延伸,升华赞美中,我配乐朗诵《赞美》:同学们,请不要吝惜你得赞美,因为赞美是春风,它能使人温馨和快乐,

请不要小看赞美,因为赞美是力量,它可以激发自信和希望。赞美也是心灵得阳光,没有阳光,我们便不能生长。愿赞美得力量激励每个人进步,愿赞美得阳光普照在每个人得身上。

最后总结延伸:同学们,在我们得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得人值得我们去赞美,(相机出示图片):辛勤得园丁、勤劳得清洁工、尽职得警察、还有保家卫国得解放军??慷慨地送出我们得赞美吧,这样我们得生活将充满和煦得阳光,我们得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通过准备这节课使我深深得感受到赞美得巨大力量。做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持之以恒得用我们得实际行动去赞美我们得学生。一句真诚得话语,一个甜蜜得微笑,一道赞许得目光,一个竖起得大拇指??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得收获。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得教学设想和反思,可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懂得喜怒哀惧是人之常情,悦纳自己的情绪。

2、让学生懂得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3、初步了解和掌握妥善调控情绪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悦纳情绪。

教学难点:认识情绪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并学会调控情绪。

【教学方法】

游戏、故事分享、讲授、练习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教室后面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自由回答)师相机导入并板书课题: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生齐读课题)

二、活动体验

活动一:师生、生生互动游戏

步骤:

1、师出示词语生根据词汇表演相应的情绪。

2、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上台,老师给这个学生发一张写有情绪词汇的卡片。

3、上台的同学根据词汇表演此词汇所表现的情绪。

4、其他同学猜猜该同学所表演的是何种情绪。猜对了就将这个词语贴在黑板上。

5、师引导分类并总结:喜、怒、哀、惧是最基本的情绪形式。(课件出示)

活动二:说说我能行

师:喜、怒、哀、惧是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在这四种情绪形态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不计其数的情绪形态,比如:表示“喜”的词语有满意、愉快、欣喜若狂等。老师相信同学们还能说出更多这样的表示情绪的词语。

1、课件一一出示表示喜、怒、哀、惧的词语。

2、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代表喜、怒、哀、惧队,比赛说出表示喜怒哀惧的词语。

三、教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说出了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情绪词语,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两类,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1、课件出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2、列举实例,让学生感受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不同。

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4、总结归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特点。

四、怎样调节情绪

师:不良情绪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不良情绪,走出情绪的深渊,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呢?

1、故事启发:(课件出示)

从前,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草帽,小儿子卖雨伞。两个儿子都很孝顺,照理说老太太应该很开心。可是她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原来,雨天的时候,她愁大儿子的草帽卖不出去;晴天的时候,她愁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于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后来有一个人告诉她,你可以这样想,晴天的时候,你就想太好了,大儿子的草帽有人买了;雨天的时候你就想:太好了,小儿子的生意一定不错。后来他总是这样想。从此以后老太太就过着快乐的生活。

①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②生自由说一说。

2、教学调节情绪的方法。(课件出示总的原则具体方法)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六、谈收获。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我真心希望在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的天使,而且要做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天使。不但要自己保持快乐的情绪,还要留心身边的人,并给他们带去快乐。最后祝愿同学们永远快快乐乐!

八、板书设计:

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

情绪的基本形式:喜、怒、哀、惧

情绪的类型: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情绪转移法

调节情绪的方法:理智控怒法

心理换位法

小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江南水乡》是人教版社会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大纲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常识;初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知道水乡人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江南水乡》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教材内容由引文、“太湖人家”“鱼米之乡”三部分组成,还附有两张地图、两幅插图、“找一找”“读一读”以及“说一说”。其中引文点出了江南水乡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还点出了江南水乡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面的总体特征。“太湖人家”这部分课文,通过形象描述“太湖人家”是生活环境,给学生展示了两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和水乡小镇景象的图画。而“鱼米之乡”这部分课文主要写江南水乡的农业。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最主要的环境特点,以及江南水乡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二、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享有盛名的农副产品。三、初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江南水乡就是我们的家乡,所以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亲切的。因为课文里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不会感到陌生。但又有一句话:有了距离才有美。江南水乡与本单元前几课相比,缺少了新奇的感觉。亲切与新奇,小学生会倾向于哪个呢?其实这并不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无论是亲切的东西还是新奇的东西都只是表面化的,我们教师的教学不能指望教材的亲切或是新奇程度。

本课是一篇介绍性质的文章,是典型的“社会课”。其实社会课教材内容性质偏向于解释说明介绍决定了教学时教师讲授比较多,加上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并不是太多,就使社会课不那么吸引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课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怎么去谈上好一节课呢?另外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知识面前,有时并不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自身角色也在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更多的着眼点应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去寻找答案。

所以,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起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如何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力得到提高。我思考的另一问题是我自己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杜绝让自己陷入滔滔不绝的讲授之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已经已经长大了的自己,来会回忆家乡,来为家乡做事。这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一名“独白式”的表演者,而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表达想表达的东西,然后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而教师既保持了一定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式的态度观照学生。教师的讲授已转化为一种对话,以此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对话中我设计了一些情境问题,意图将本课的难点与重点各个击破。让学生学在轻松中。乐在学习中。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通过学生作导游、分析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前景等环节来发挥自己的才智,依靠自己来解决本课的各个知识点,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也没意识到可能也没意识到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想、要说还要写,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课堂上争取做到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时光之旅。

学生的好奇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这正是他们所常幻想的东西。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未来走走。闭上眼睛。(音乐)我们已经到了未来,同学们你们个个已经是国家的栋梁,说说你们现在各是什么角色?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纷纷发表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且都梦想自己能建功立业,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3、师:你们现在可能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可能都身在他乡,身边的人都不是故乡的亲人。这时——

音乐声响起:《春江花月夜》;童谣响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师示意学生一起诵读童谣。

4、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谈谈听到这首童谣的感觉。(亲切,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回忆……)

师:我们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江南水乡(板书课题)让学生深情朗读课题,营造氛围。

(二)环环相扣,教学新知

5、师: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来谈谈。

生自由说。(零碎的,不完整的。)

6、师:你们现在都是各有一番事业的人了,是不是身边都有自己的秘书了,平时发言都有秘书来帮忙,所以今天讲话不行了。现在老师来做你们的秘书,替你们来列一下讲话的提纲,请各位“老总”照着提纲来发言,可得讲好一点,因为你身边可能还有外国友人,别丢祖国的脸。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又为学生设置下一步的棋。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批评后更能自觉完成下一步学习任务。

7、出示提纲:(1)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2)江南水乡的环境(3)江南水乡的物产

生自读课文1~3部分,可讨论。

8、生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即本课的引文部分)要求读出感情,特别是“这里山清水碧,称为太湖平原,全国最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要求感情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二是引发下步教学环节。

9、师:既然你对江南水乡的感情那么深,那你对那里的地理肯定很了解了。请你给我做导游,因为“五一”长假我就要去旅游了。

出示适当更改的“找一找”:请着地图来做一次导游,介绍江南水乡的一些有名的城市和河流。

这里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对于当导游都挺有兴趣的,这样凭着兴趣去完成“找一找”,就没有了应付的情绪。此外,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0、师:现在有几位客人,他们分别是东北的吉林人、黄土高原上的甘肃人以及华北的天津人,他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投资。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请你发挥自己的交际才能,促使他们来江南水乡转转,或许他们就会来这里投资。

11、生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

这里学生除了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完成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这一教学目标之外,必谈到那三位客人的家乡,这样也复习了前面的所学。

12、师:那三位客人看来是心动了,或许他们第二天就来江南水乡了,还可能看中咱们的家乡,决定投资呢。家乡的父老乡亲可要感谢你们了。(变着法子表扬学生)。不过既然大家现在都是事业有成,为什么不亲自来投资呢?

师:想想我们江南水乡的一些特产,你针对这些来谈谈,你可以投资那些方面,或者你觉得那些项目有发展前景,值得投资?

这里就是完成了江南水乡的农副产品着一部分的教学。

学生要回答这部分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江南水乡的物产,然后才能说上一些,当然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经济前景的回答可能是很肤浅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学生肯定思考过了,这就足够了。

教师在这里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或了解能更准确些。

(三)激励创作,总结提高

13、师出示唐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齐读。

师:白居易的词是写得很好,但我觉得咱们江南的好可不止这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不是白居易的几句话就概括得了的。大家都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诗,来介绍我们这个人间的天堂。可不要再请秘书了。

这里就是在复习本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场交流。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预习《江南水乡》后半部分。了解本地的乡镇企业情况。

小学说课稿 篇6

我对《光与影》这课进行了深刻的教研活动,将说课过程同大家一起研究,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光与影》是河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8课内容。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用不同工具材料用明暗表现物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光与影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色彩斑斓的世界需要光才能看到,而且不同的光还会引发人的不同情感反应,光与影是绘画中表现物象的重要艺术语言。采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2、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强调明暗运用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明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明暗审美价值的认识、通过借助简化的明暗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明暗造型及利用明暗进行情感表现的能力。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明暗表现的基础知识、三大面、五调子。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学生明暗表现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明暗表现的实际运用能力。

(3)发展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明暗处理的绘画技巧、三大面、五调子之间的运用,充分发挥明暗作用,表现物体前后虚实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画好一幅素描作品,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法。

二、说教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让学生体验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欣赏激趣法。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创造作业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当上课铃响时放一些优美的风景图片和音乐,这时学生满腔激情,仔细观察,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必须具备三大条件,这三大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引出光。

教师导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因为有了光,我们才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有人说:“光源的历史也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的确,造型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光,才使其成为现实,也可以说光给自然万物带来了生机,也给造型艺术以生命。

2、欣赏作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塑造形体、表达情感的设计提问。

问题:(1)光线是什么?

(2)为什么物体具有色彩?

(3)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光影?

(4)光和影的关系是怎样的?

(5)光与影在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6)在塑造形体方面?

(7)在表现气氛方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重点放在:1、塑造形体方面:赋予绘画形象丰富的层次和逼真的效果,增强体积感、空间感、质量感(图片展示)2、表现气氛方面:不同的空间光线效果可以赋予事物所处空间以不同的气氛,艺术家可以运用不同的光影变化来营造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光影变化规律

利用立方体为学生做演示,总结规律如下:

①物体与光线所成的角度。

②光源的强弱以及物体距离的远近。

③物体离观察者的远近

④物体所处环境。

4、感知素描,突破难点

(1)概念―素描(提问学生自主学习)

(2)物体受光后所产生出的明暗变化

三大面:受光面、侧光面、背光面

五大调子:高光、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5、将我所学,为我所用

采用不同明暗表现一个石膏正方体。让学生注意画面的光影变化规律和透视现象规律是怎样的?学生认真观察后进行讨论,组内交换意见后分别用不同方法画出石膏正方体。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石膏正方体做画步骤,让学生更加直观明了。布置作业:每人一张石膏几何形体的素描作品。最后学生播放轻音乐,在音乐中完成作业。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6、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学生的作品表现风格不同,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的风格必须和自己一样,而应正确地引导、培养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要跟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他们自身的表现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提醒他们,在基础未打好时,就过分地热衷于“个性”会给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坏习惯,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7、板书设计

――初步感知(欣赏作品)

――乐中体验(画正方体(1)素描)

――讨论探究(自评)

――知识扩展(明暗简化练习)

――情感升华(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

小学说课稿 篇7

在一个家庭中,一人的安全更是牵动了全家人幸福。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那么对于安全问题教师们应该如何引导呢,下文为您准备了开学安全教育课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目的: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新的一学期又悄然来临了,欢迎大家又回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同学们: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生命筑起安全的长城。

(一)、人人要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

到校、回家做到文明行路,不骑自行车带人;不乘坐农用车辆、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乘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在车内吃东西;机动车在行驶中不准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窗外。

同学们在步行上学和回家时,进出校门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右边行走。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马路时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过。

坐车上学的同学上下车时要格外注意安全。要排队等候,待车停稳后,按顺序上车;上车后不得抢座占座;乘车时不得将身体探出车外,不向车外抛掷物品。

(二)、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得校外的摊点上吃饭,不偏食,不暴食暴饮;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三)、注意课间安全

请同学们在课间不做剧烈的活动,避免发生各种伤害事故;上下楼梯靠右走,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高,不拥挤,不抢道;不在教学楼内打球、踢球,不到施工重地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

(四)、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带火柴、打火机、汽油、爆竹等进入校园。封山期内禁止进入山区或林区活动。

(五)、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

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不到坑、池、塘、沟、河洗澡,避免溺水事故。

(六)、强化“防火灾、防触电、防侵害”意识。

不吸烟、不玩火,不焚烧废弃物;不随意触摸各种电器,不私拉电线,不在教室内使用充电器、热得快等电器;不接受陌生人接送与来访,遇到形迹可疑的人要及时报告门卫或教师。

(七)、我们每位同学还要注意心理安全。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以免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谅、关心、理解,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八)、学会自护自救,提高防御能力。

学会简易的防护自救方法,遇到偶发事件要冷静对待;敢于批评、指正一切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和现象,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若发现有安全隐患,要及时向学校汇报,防患于未然。

同学们,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生命是宝贵的,面对生命我们只有珍惜、敬畏。把安全意识化为自己的行动,让危险远离我们的生活,有平安健康才有幸福梦想!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永记心间!

小学说课稿 篇8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四.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五.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六.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八.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九.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百分数的应用一》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应用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储蓄”问题起着铺垫作用。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 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 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3.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重点,难点:

重 点: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难 点: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第二单元学习了有关分数应用的问题,以及在六年级第四单元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做好了铺垫。但是新版北师大教材没有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进行教学安排。加上分数和百分数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认知障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关键要知道谁跟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提高学生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1)铺垫渗透法:通过“旧知链接”环节,设计与本节课重、难点相关习题,为本节课新知做好铺垫,提前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2)情境导入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

学。”我在导课时,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创设了水结成冰的情境,并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3)自主探索法和合作交流法: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这节课在新知的获得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思考、发现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与前面学习过的有关分数问题的联系,再通过画图法进一步理解题意,最后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联系生活法:“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最终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弹性练习的各个环节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5)及时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大展示环节对课堂发现的问题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通过“旧知链接”环节,设计与本节课重、难点相关习题,为本节课新知做好铺垫,提前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在学习新知环节,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新知中的重、难点知识,降低重、难点知识理解的难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独立自主探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再通过对学、群学环节解决本节课知识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再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习题设计方面,做到知识源于课本,又稍高于课本,并给予一定的提示,使学生在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转化法:学生在理解“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时,可以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把问题转化为“求冰比水多的体积占水的体积 的百分之几”,也可以转化为“先求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再求冰与水的体积所对应的百分率的差”,这样就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帮助理解新知识。

3.观察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分工明确,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5.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解题方法的探索,进一步归纳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公式。

6.反思总结法: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学生才能学得牢。

五、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旧知链接:

在“旧知链接”环节,第1题我先设计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和百分之几”的问题,解题方法都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只是结果不同而已。这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做铺垫;设计第2、3题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一做铺垫。设计第4、5题,想先让学生掌握把第一种分率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转化成第二种分率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问题的方法,这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二方法做铺垫。

(二)情景导入:

我在导课时,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创设了水结成冰的情境,并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三)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设计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和难点,是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体会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学习新知,学习新知一是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习新知二是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学习新知一时,我提出问题1:45l的水结成冰后体积约为50l ,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由于学生对“增加百分之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并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通过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加上在“旧知链接”环节第2、3题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把“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转化为“冰比水增加的体积占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可以先求出“冰比水增加的体积”,再求出“增加的体积占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通过对问题1题意的理解分析,学生会很容易列出算式,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的第一种解题方法。

除了第一种解法外, 求“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还可以先求出“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再求出“冰的体积与水的体积所对应的百分率的差”,就是“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由于在“旧知链接”环节第4、5题作好了铺垫,加上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通过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提示,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难度有所降低。通过对问题1题意的新解释,学生会很容易列出算式,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的第二种解题方法。

在探究完了学习新知一的基础上,接着我设计了学习新知二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有50l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约为45l ,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了百分之几?并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学习新知一的方法自主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这样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完后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同桌分享,如果不会也可向别人请教。这样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解决此问题有两种方法。在全班交流的环节,这两种方法都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导”的位置上,放手让学生说,最后总结出,解决这个问题,重点要理解问题的实质含义:究竟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本环节的设计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抽象概括能力。

(五)实战演练,我最棒!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 一件衣服,原价300元,店家优惠了60元,优惠了百分之几?

(你知道“优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吗? )

这道题告诉了单位“1”—— 原价300元,以及优惠的钱数60元,求优惠了百分之几。先让学生理解“优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优惠了百分之几”就是“现价比原价少了百分之几”,知道原价300元,还有现价比原价少的钱数60元,可以根据学习新知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第一种解题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优惠了百分之几”就是“优惠的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几”,直接用“优惠的钱数60元”除以“原价300元”,就是“优惠了百分之几”。通过比较,学生会对“少了百分之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2. 一种商品,现价640元,比原价降低了160元出售,降低了百分之几?

(你知道“降低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吗?)

这道题告诉了现价640元,以及现价比原价降低的钱数160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先让学生理解“降低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降低了百分之几” 就是“现价比原价少了百分之几”, 单位“1”—— 原价不知道,我们要先求出原价,由于“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0元”, 原价多,现价少,160元是原价与现价的差,求原价,用加法,640+160=800元,由于原价与现价的差知道,是160元,不用再计算,可以直接用160÷800=20℅,因此降低了20℅;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第1题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降低了百分之几”就是“降低的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九”,虽然算式相同,但后一种理解更简单一些。通过第2题的计算,学生会对“减少了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3.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数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这道题与第2题很相似,区别有两个,一个是单位“1”—— 去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数量较小,求单位“1”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用121-66=55台;另一个区别是问题问“增加了百分之几”,而不是“减少了百分之几”,最后用“增加的台数66台”除以“去年的台数55台”,结果是120℅.

(六)课堂总结,整理学案。

通过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达到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与整理,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整理学案,把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对导学案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巩固。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